这种情况可以称为是一种“创伤后应激障碍”,或者叫恐惧症也可以,但是叫什么都不重要,重要的是,为什么看个视频都能吓着?一般来说,个体只有在经历了真实的危险之后才会容易造成“创伤应激障碍”。首先因为这个女孩年龄较小,其次是本身安全感不好,因为她的父母曾经有一段时间在外打工,作为留守儿童,很容易导致安全感建立的不好。基于这样的原因,在她看到“可怕的视频”就会受到惊吓而导致心理问题,类似的情况生活中也很常见,比如有些人因为看恐怖片,玩过山车等而导致心理问题,所以安全感不好的人最好别去接触这些。正常情况下,当个体面临危险的时候会进入应激状态,即个体本能地或者理性地调动身心能量应对危险的状态,当然很多人都是一种本能的应激反应,即本能地采取战斗行为战胜、消除危险,或者采取逃避行为远离危险,一旦危险被消除或者远离,应激状态就会逐渐结束,个体就会恢复正常状态,因为个体的生存以及安全感需要得到了满足,事后不会有什么问题。但是如果个体在面临危险的时候,进入应激状态后却没有采取任何战斗或者逃跑的行动,而是陷入“僵住”,被动地承受危险的伤害,那么即使后来危险结束了,但是个体的应激状态不会结束,因为这种情况下个体完全处于一种“本能心理”状态,意识理性几乎不起作用,而本能心理靠的是感觉,不是思维,由于没有感觉到自身的行动,就不会相信危险已经过去,依然觉得有危险,例如很多成语讲的:惊弓之鸟、风声鹤唳草木皆兵、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等等,都是这个心理原理。这种情况下也是个体的生存或者安全感需要未得到满足。

那么怎么解决呢?就是要“满足个体的心理需要”,结束应激状态。首先让这个小学生准备两个道具:一个大一点的毛绒玩具,一根棍子,然后引导她开始闭眼回想自己看到的视频内容,当视频内容回想起来的时候,内心的恐惧也跟着出现,心跳加速,浑身紧张,这时候引导她开始攻击:语言攻击和行为攻击,把道具当成那个打人的人,用棍子一边打一边骂:“你这个恶魔,你凭什么打人,我打死你个恶魔……”,如此重复进行,直到她的情绪平复下来,稍歇一下然后让她再次浮现那些内容感受自己的内心,已经感受不到恐惧了。这代表,她的本能心理已经感受并且相信危险被消除了。过了几天我直播时候,她再次连麦,说自己已经好了,不再害怕了,晚上也敢自己睡了。这个方法就是“心理转化疗法”,核心就是使个体未满足的“心理需要”得到满足,这个女生由于从小安全感需要没有得到很好的满足,安全感没有建立好,在看了那样一个恐惧的视频后,应激状态被激发,导致出现心理问题,我引导她重新面对那个危险,把恐惧、僵住的心理活动,转化为有效行动,行动起来战胜危险,使自己的内心感受到危险被消除了,感受到自己有力量自我保护了,这样安全感需要就得到了满足,应激状态自然就结束了,心理问题也就消失了。当然,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心理创伤,所以比较容易解决,很多人的创伤比较大,而且是常态化的心理创伤,所以必然要多花费一些时间和次数来进行心理转化。
发表评论